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在後山開啟生命新視窗 玉里模式治療性社區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文/陳佩吟 攝影/林彥劭

 玉里鎮坐落在花東縱谷間,清晨的薄霧繚繞群山,直到日頭升起撥開雲霧,群山的壯麗才逐漸清晰。在這個總人口數約莫兩萬三千人的小鎮,一個極具使命感的專業團隊,和一群純樸安樂的居民,共同背負著世俗的刻板印象,用他們的方式為每一個受病症所苦的靈魂撥開雲霧,打開生命新視窗。
 
說起玉里鎮,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這裡有許多「精神疾病患者」,過去甚至有「龍發堂」的稱號,臺北榮總玉里分院耗時二十餘年,透過治療性社區建構的連續醫療模式,讓精障者重新回到社區,形成專屬的「玉里模式」。玉里分院於民國四十六年成立,目前置留的患者絕大多數是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有許多是在臺灣西部治療後依舊反覆發病的難治療型精神疾病患者,曾經有人說,玉里是他們的最後一站,但在「玉里模式」的運作下,玉里鎮成為他們生命的轉折點。
 
專業團隊 成為堅強後盾
玉里鎮治療性社區連續性醫療模式可分為八大環節,從一開始的急性病房,到走入社區家園與日常門診及居家服務,看似簡單的八個步驟,對於患者來說,需要同時對抗病症侵擾與服藥的副作用,使得他們的復健之路需花費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北榮玉里分院院長趙建剛指出,在玉里分院我們稱呼精障者為學員,透過康復之家、社區復健中心等機構,投入專業的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重新教導學員日常生活應對技巧,建構融入社區的基本能力,另外成立工作坊,培訓學員職業復健,開創他們回到社區的機會。
精神部復健精神科主任鄭淦元補充,早期玉里分院主要收療罹患精神疾病的榮民(眷),許多榮民(眷)在經歷戰爭、與親人離別等創傷下,形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而為配合輔導會,安置退除役榮民就業政策,於是這些患病的榮民前輩也投入玉里鎮農務、建設等產業,進而將所得再投入玉里鎮的消費,形成玉里鎮發展的基石,這樣的形態正是「玉里模式」的最早雛形。
 
因為理解 所以願意認同
許多人對於精障者養護機構都避而遠之,為何玉里鎮的居民可以接受?在玉里分院服務超過十年的職能治療師蘇俐文說:「因為習慣,了解越多越能理解,久了就不會覺得害怕。」璞石學苑社區復健中心的建置是走出醫院的第一步,當時第一批學員住進璞石學苑的二樓,學苑沒有圍牆,一樓的大廳也提供附近居民使用,讓學員透過跟居民互動貼近社區;此外也讓學員自主籌辦社團,發展興趣,並與周圍學校合作,讓學員與鄰近學生一起辦理課程,扎根去汙名化的教育。
民國一○四年,居住在璞石學苑的學員搬到社區家園,二樓便轉型為失智、失能長輩日照中心。許多學員離家來到玉里,對於家人的思念不可言喻,透過與二樓的長輩互動、照顧產生投射心理,寄託對家中長輩的思念之情;另外,玉里鎮老齡人口比例很高,許多獨居長者需要送餐服務,學員因此投入送餐行列,成為長照政策裡的一股力量,目前二樓日照中心有兩位學員已取得照護員證照,用自己的能力回饋社會。
 
社區家園 從「人」出發
社區家園於民國一○四年開始推動,推動的契機是從人本出發。鄭淦元說:「撇開疾病,他們跟我們一樣是公民。」公民享有居住正義是常理,對於學員來說亦如此,當他們問及學員,是否想搬出璞石學苑時,所有學員一致答是,因此鄭淦元開始籌備社區家園的推動計畫。「第一步要先找到願意承租房子給我們的屋主。」鄭淦元的口氣聽來輕鬆,但背後的壓力與高難度可想而知。找到適合的房子後,學員陸續搬進社區與鎮上居民成為鄰居。
社區家園與尋常人家沒有不同,客廳、廚房與房間,自然營造出「家」的感覺,當我問起社區家園的住戶小江,離開醫院來到社區家園最大的不同是什麼?他說,以前在醫院到了用餐時間就去領便當,來到社區後,吃飯必須自己打理,「我才知道原來便當有這麼多菜可以選,看起來都很美味。」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對學員來說卻是開始自主的一大步。
 
同儕支持 肯定自我價值
「究竟什麼是具有療癒的?人跟人自然相處之下就有療癒的功能,這是自然而然,不是治療設定的。」鄭淦元說明著同儕支持的重要原理。同儕支持服務由學員自主報名,學員在經過培訓後,可為其他學員提供服務,需要服務的學員可提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包含工作就業、人際互動、健康促進、精神疾病自我管理等面向,而提供服務的學員則為他們提出解決方式,若是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提供服務的學員便會求助由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組成的督導團隊。
「同儕支持的重要意義,是讓學員找回肯定自己的價值。」社工師陳文發接著說:「因為角色一樣,所以更能同理。」學員小庭目前已提供五次同儕支持服務,「我用我的經驗去鼓勵其他學員,有些學員因此也投入同儕支持服務。」小庭的語氣中帶著自信,也肯定自己有能力幫助他人。
 
職業復健 促進接軌社區
職業復健是「玉里模式」中相當重要的環節,先由院內的職能工作坊提供培訓,目的是讓學員回歸社區並且擁有自給自足的能力。清晨的早餐店熙來攘往,若是蘇俐文不說,根本看不出熟捻操作煎臺的人正是職業復健的學員,阿煌來到玉里已經超過二十五年,他說:「玉里現在是我的家。」過去他曾經參與過許多面向的職業復健,培養不同的技能,讓他有能力自給自足。
與玉里分院合作近二十三年的鄉園餐廳老闆王倫茂說:「他們跟一般人一樣,提供工作機會並不是在幫助他們,而是他們在幫助我。」說起二十幾年前的合作機緣,王老闆坦承一開始會擔心,久了之後發現學員的工作能力都很良好,於是釋出更多的工作機會,建立起長久的合作關係;無獨有偶,信義加油站的洗車業務全由學員提供服務,經理周明娟說:「我很肯定他們的能力,也覺得這是企業該盡的社會責任。」
而秀姑巒鼓隊是院內最特別的職能工作坊,鼓隊成立至今屆滿十周年,每年以公益形式辦理演出,也承接公部門活動演出,每一場成功的表演,都成為學員難忘的回憶,阿海靦腆地說:「練鼓的時候、表演的時候都覺得很開心。」透過職業復健、藝術治療的雙重面向,建立學員的信心。
文生‧梵谷曾說:「如果可以選擇,我絕不會選擇瘋狂。」疾病背後的無奈,需要更多理解和認同,盡管很難,卻在玉里鎮上持續進行著。細細探訪,體悟到的不僅是對生命的感動,更多的是這裡充滿希望的力量,精神疾病的治療往往參雜著許多負面與黑暗的情緒,但玉里分院每位學員與治療團隊的互動,卻洋溢著溫暖與正向,如同後山升起的太陽,用自然的方式,療癒著玉里鎮上的每個人,讓他們的日常,成為玉里最美的風景。
 
(點閱次數:859)